日期:2025-07-05 03:17:26
萨沙历史上的今天
作者:萨沙
本文章为萨沙原创,谢绝任何媒体转载
近1吨的司母戊方鼎是如何铸造出来的?
1998年12月15日,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专题报告会正式召开。
那么,什么是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呢?
展开剩余83%这项工程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项目,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,旨在研究夏、商、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。其目标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,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王朝的历史,并力求确定更为准确的年代。
在1998年之前,中国的历史纪录显示最早的可信事件发生在公元前841年,即《史记》记载的西周晚期关于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。更早的历史事件,却因缺乏精确的年代记载,被称为“东周之前无信史”。
虽然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朝的存在,但商朝的重大历史事件,尤其是其具体年代,仍然是一个谜。甚至西方学者对于夏朝的历史表示怀疑,认为其大部分历史可能只是神话传说。因此,在1996年5月16日,国家正式启动了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,该项目集合了200多位专家参与研究。
当时,国家对这项工程提出了四大要求:
1. 对西周共和元年(公元前841年)之前的各位君王,提出较为准确的年代。
2. 对商代后期的王朝,特别是武丁以下的各位君王,明确年代。
3. 商代前期,提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年代框架。
4. 对夏朝,提供一个基本的年代框架。
到2000年11月9日,夏商周断代工程首次公布了《夏商周年表》。这一表格定出了夏朝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,夏商的分界点大约是公元前1600年,盘庚迁都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300年,而商周的分界(即武王伐纣之年)被确定为公元前1046年。根据这一时间表,结合武王伐纣的年份和懿王的元年,进一步建立了从商王武丁起至西周各王的年代年表。
然而,尽管这一成果为众多国内外学者所质疑,但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成就,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来得更加扎实。这一话题无疑是个庞大的领域,萨沙在这里不再做过多赘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古代青铜器的研究,尤其是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及铭文内容。可以说,青铜器为研究夏商周的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和材料。
在这里,我们不妨聚焦于商代最为著名的青铜器之一——司母戊方鼎,它重达833公斤。今天来看,铸造这样庞大的金属容器都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,而商代技术是否足够成熟以应对这样的挑战?答案是肯定的,古人早已掌握了一套完整的铸造方法。
南京博物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深入探讨古代文献和实践,解开了古人铸造这类大型青铜器的奥秘。司母戊方鼎是中国现存青铜器中最重的一件,可以容纳足够的空间来煮整头牛。这一巨型鼎究竟为何如此重要呢?答案非常简单——它主要用于祭祀活动。在古代社会,祭天是十分严肃的宗教仪式,古人认为这种仪式的完成与否,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福祉。
在推翻商朝后,周朝列举了商纣王的几项重大罪行,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按照传统进行严肃的祭祀活动。而祭祀往往需要煮整头牲畜,如牛羊等,因此需要像司母戊方鼎这样超大尺寸的器物。
那么,司母戊方鼎的铸造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?
首先,制作这种鼎需要用泥土制作一个模具,也就是“模坯”。模具制作过程中需要分成内模和外模。内模是实心的,外模是空心的。制模的技术要求极高,每一段模具的制作都必须非常精准,然后通过高温将其烘干,再将各部分拼接起来。
接着,需要将青铜金属熔化,并小心地倒入模具的空心部分,待金属冷却后,巨型鼎的基本形态便完成了。然而,由于青铜液体的质量极大,模具常常容易发生形变。因此,制作时常常将模具埋入地下,并用泥土四周填实,以保证其不被变形。
这整个铸造过程听起来似乎简单,但实际上其失败的概率非常高。想要成功铸造出一口完美的巨鼎,往往需要数年时间,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甚至还需要一些运气。
更为困难的是鼎耳、花纹和铭文的铸造。根据专家的研究,商代铸鼎的方式通常是先铸好鼎的主体部分,然后再单独铸造鼎耳。由于鼎耳的浇铸需要极高的精度,稍有偏差,整个鼎的形态就会受到影响。至于花纹和铭文的雕刻,制作时便要精心设计。专家王金潮曾指出,鼎上凸起的纹饰通常是直接刻在模具上;而凹陷的纹饰则要在泥土中雕刻出阴文,待其干燥后,转印到另一块泥板上制作成阳文,再嵌入模具中。
通常情况下,青铜器上的文字和花纹往往都较为模糊不清。如果这些文字和花纹非常清晰,那就说明这口鼎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,是当时的顶级艺术品。
到了秦代之后,鼎的实用功能逐渐消失,它们更多的被作为礼器和装饰品,成为了象征权力和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声明
本文参考了多方资料,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,如有侵权,请及时通知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-51配资官网-网上在线炒股配资-配资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